登录1秒注册

帅父

搜索
站长论坛»主页首页百科>不是回避型判断自己是依恋躲避依恋
查看:9
回复:1
打印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帅父]不是回避型判断自己是依恋躲避依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摘要 :回避型依恋,判断认为这是自己一种“对任何人都无法敞开心扉的抑制性依恋障碍”  ,最初专指受虐或受忽略儿童的不回避型心态,后来也引申到成人 。依恋依恋

  有这样一群人 ,躲避ta们的判断恋爱状态就像是在看星星 :

  喜欢的人触不可及的时候 ,心爱的自己人就是璀璨星光,让自己心生向往;

  但是不回避型,当爱的依恋依恋人靠近了 ,却变成可怕的躲避陨石,自己避之不及。判断

  这就是自己回避型依恋人格  。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冈田尊司定义回避型依恋,不回避型认为这是依恋依恋一种“对任何人都无法敞开心扉的抑制性依恋障碍” ,最初专指受虐或受忽略儿童的躲避心态 ,后来也引申到成人。

  01 该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回避型依恋?

  如果要确定自己是否是真正的逃避型依恋,需要看看以下情况是否符合,否则很可能是环境 、人  、心态综合导致的暂时的自我保护机制而已 :

  l 害怕束缚 :一旦恋爱中需要面对责任问题,就觉得压力山大

  l 心口不一:明明很喜欢,却说一般般

  l 内心自卑 :觉得自己不配被喜欢

  l 过度独立 :自己遇到困难 ,也不喜欢有求于恋人,喜欢自己独立面对困难

  l 单机玩家 :经常喜欢一个人,但对方靠近想要和自己拉近关系,会觉得烦躁 。

  丹麦著名的哲学家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 就是一名典型的回避型依恋者 ,他的恋爱经历就是典型的“你追我逃” ,“你走我回” 。

  他刚小有名气的时候,遇到了15岁的雷吉娜(Regine Olsen) ,开始狂热地追求。

  然而,当雷吉娜对他也越来越依恋,并且和他订婚后,他忽然开始厌烦 ,不惜在结婚前夕悔婚 。

  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的所作所为是如何让人心寒 ,反而在玩失踪期间写下了名著《非此即彼》,书中的主角就是为了让爱成为永恒  ,所以才决定毁弃婚约。

  等到他对责任和负担的恐惧逝去之后,再回头找未婚妻 ,已然物是人非 。

  02 回避型依恋是怎样形成的 ?

  回避型依恋是有多个方面的原因形成的:

  (1)家庭 :典型的回避型依恋成长路径

  克尔凯郭尔的怪异恋爱方式就是来源于家庭 。

  他的母亲是女仆,被强暴之后 ,生下克尔凯郭尔,然后嫁给了强暴她的传教士。

  这样的家庭哪里谈得上有温情,更何况他天生身体有缺陷(驼背跛足)、体弱多病。

  他曾写信给父亲:“我需要你 ,害怕失去你的爱,因此我隐藏了焦虑 、压抑了敌意 ,难道你看不出来吗 ?”

  他的一生都活在拼命压抑自己内心爱的需求  ,时刻处于失去亲密关系的恐惧当中 。

  依恋关系的最初模板就来自于与父母亲的关系 。

  在《隐秘的角落》里 ,朱朝阳的母亲的爱令人窒息  ,其中有一个喝牛奶的场景 :

  朱朝阳 :“妈妈 ,我想过一会儿再喝。”

  周春红 :“喝完了我好刷杯子 。”

  朱朝阳   :“妈妈 ,我有点喝不下了 。”

  周春红“那就倒了 。”

  两人沉默对峙了几秒  ,朱朝阳瞪着双眼,眼底透着憋闷和无奈,却抬起手将牛奶一饮而尽。母亲此时的眼神也如同审判官一般,誓要看到那杯牛奶滴点不剩。

  这个场景  ,周春红内心的脆弱和焦虑通过对朱朝阳强硬的控制发泄出来 ,而朱朝阳没有自己的选择权 ,他不能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生气 ,不能任性,他被迫要时时刻刻照顾母亲的情绪。

  而朱朝阳的父亲则形同虚设 ,在父亲对朱晶晶的宠溺的对比下,朱父对朱朝阳的冷漠和漫不经心显得残酷又悲凉。

  一个没有得到过安全的爱的孩子,要么是有条件的爱,要么就是忽视 。

  正如冈田尊司《冷漠的孤独》里所说 ,在这种家庭中 ,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及理解自己的情绪的机会被剥夺了 ,他们只是在做父母的玩偶 ,故在长大后只能通过麻木自己内心的感受来防御伤害 。

  (2)社会 :媒体上瘾时代 、留守儿童、全托子女

  在当今的时代 ,实际上性单恋或者回避型依恋越来越多 ,原因就在于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 。

  有些轻微的回避型依恋的抚育者 ,并不是刻意忽视孩子的感受,但是由于工作繁忙  ,比如“留守儿童”、“隔代教育” 、“全托教育” 。

  这就造成了很多人从童年就养成了独立解决问题的生存方式。


  再加上媒体产业的爆炸,从吃饭 、娱乐、交友都能在一部智能手机上完成的时候,面对面社交的能力的退化可以说是一个世代的问题 。

  但长此以往 ,与人开展亲密关系的能力就会退化 ,接触陌生人深入了解的意图也会下降 。

  (3)认知:人是可怕的;我是不配得到爱的

  鉴于以往的经历和环境因素,逃避型依恋在亲密关系中往往像一个旁观者,随时保持抽离的状态。

  这是因为某些回避们有过投入感情后,产生被人伤害的体验 ,进而“进化”出亲密刹车。

  因为在严重的逃避型依恋心里,自己是不配得到爱的 ,内心压抑着失去爱的焦虑,所以不如在一开始就克制自己,通过刹车规避持续投入  ,让自己保持随时可以抽离的状态  。

  无论发什么事,他们都会强化这样的认知  ,那么就只能永远困在这样的思维力走不出来  。

  5、如何修复自己的依恋模式 ?

  (1)改变思维 :

  逃避型依恋者害怕被拒绝,所以先拒绝别人,而这种选择可能是无意识的。

  但是,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一步思考,在逃避的时候,反问自己  :

  l 我在逃避什么?

  l 什么东西是可怕的呢?

  l 这种可怕的感觉我什么时候体验过 ?

  l 为什么会感到害怕?我有必要害怕吗?

  l 这是事实还是我认为?它真的会发生吗?

  l 如果发生了又如何呢 ?可以解决吗  ?

  (2)管理情绪、行为跃迁:脱敏、暴露疗法

  严重的逃避型依恋即便不和恋人在一起 ,也会觉得“空间拥挤”  ,仿佛和一个人建立关系是负重前行 ,而不是携手相伴。

  出于本能和习惯,逃避们会本能地疏离 、冷淡伴侣 ,寻找一个人的安全堡垒,即便想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情绪和生理上的不适也会侵袭而来。

  但当我们真正想要去改变自己的时候,我们要适应这种情况的发生。

  比如我们不喜欢长时间的肢体接触,我们可以练习从不能牵手到牵手1分钟的努力。

  比如我们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感觉,我们可以从沉默到适量少次地(比如每月1次)表达自己的喜爱,提升伴侣地安全感。

  当我们能适应1分钟的牵手,能每月表达爱意 ,那就建立下一个目标,慢慢推进,逐步脱敏 。

  对于某些回避们,一开始会失眠、焦虑  、是正常的 ,这都是必经的过程。

  因为心灵在蜕变,身体也要时间才能跟上步调  。

  (3)延长线下社交

  在长时间的被互联网碎片信息充塞后 ,人的大脑是信息过载的 。这种情况下 ,我们是没办法更好地建立亲密关系 。

  某些过于依赖媒体和网络的回避型 ,可以尝试分割一部分时间拓展线下社交 ,适应人与人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让大脑对生动的人的情绪  、表情、声音 、语言有持续且真切的刺激,这样才能渐渐启动我们沉睡已久的交往活力 。

  (4)重塑信念:人与人的关系是可以很美好的

  所有改变的前提是敞开心扉 ,相信人与人的关系可以美好而持久 。

  可以通过不断地行为小练习去打开自己 ,当然,在此过程中,回避们的内心还是会时不时闪过“还是一个人轻松啊”,“想要抛下所有一走了之”,“好想推开他 !”,这是很正常的  ,因为回避们要对抗的是已经在心底生根发芽了多年的固化思维和情感模式,但是一旦察觉自己内心不理性的声音 ,就要告诉自己

  “我是值得被爱的 !”  。

  “就算他不爱我了 ,也是因为不合适,不代表我不可爱。”

  “适当依赖别人,别人也会觉得幸福 。”

  最后夸一夸能够敏锐及时地发现自己的问题的你 ,但建议先不要给自己贴一个死死的标签,我们只是有一些习惯和情感模式妨碍了我们追求幸福和快乐,察觉到它已经是一个非常棒的开始了。


凡注明”来源 :XXX“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 ,意在为公共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再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 。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 、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使用道具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1秒注册

站长论坛积分规则

辽ICP备1733968053号-2|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站长论坛

GMT+8, 2025-07-04 , Processed in 0.295106 second(s), 188 queries .

Powered by 帅父

© 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本站长论坛立场!

返回顶部